肥皂胰子与香皂
老许说香
肥皂、胰子与香皂
我今天要说的是古法制作的洗涤用品,它们与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当今的视角来看,天然有机、健康养生,值得我们重视。
先说肥皂,因以肥珠子(无患子)为主要原料制成而得名。据《本草纲目》记载,树生高山中,甚高大,枝叶皆如椿,五六月开白花,结实大如弹丸。实中一核,坚黑似皂荚之核,正圆如珠。十月采实,煮熟去核,捣和麦面或豆面作澡药。因其实如肥油而子圆如珠,故名肥珠子。宋代庄季裕的《鸡肋篇》中介绍,浙中少皂荚,澡面浣衣皆用肥珠子。每到深秋,人们将果荚采下,煮熟捣烂,加以香料、白面、拌和成丸,名叫“澡豆”,也就是“肥皂”。
再说“胰子”,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曾记载,把猪的胰腺的污血洗净,撕除脂肪后研磨成糊状,再加入豆粉、香料等,均匀地混合后,经过自然干燥便成可作为洗涤用途的澡豆,也叫“胰子”或者“肥皂”,所以东北人戏称妻妹为“小肥皂”,其实就是“小姨子”。
这是一项非常科学的发明。在“胰子”的制作过程中,将猪胰研磨,增强了胰腺中所含的消化酶的渗出,混入的豆粉中含有皂甙和卵磷脂,后者既是起泡剂又是乳化剂,不但加强了洗涤功能,而且能滋润皮肤,是一种比较优质的洗涤剂,一直流行于上层贵族中。
唐朝的“胰子”兼有冻疮膏的作用,那是因为里面加了香药,“胰子”是香药的载体。高档一点的称为“面药”和“口脂”,用来涂脸和嘴,宫中在冬天会发给官员。杜甫的《腊日》中有“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的诗句,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优质的“胰子”被视为高级品而医者瞒着不肯轻易公布配方,也因为高贵而往往只珍用于手、面部洗用。
后来,人们又在“胰子”的制作工艺方面加以改进,在研磨猪胰时加入砂糖,又以纯碱代替豆粉,并加入熔融的猪油,混和均匀后,压制成球状或块状,这就是近代的“胰子”了。“胰子”在化学组成上和今天的香皂极相近,而且产品种类也很多,可以加入很多香药,如桂花胰子、玫瑰胰子……等等。
参照古人的方法,今天的香皂均以植物油与纯碱进行皂化反应而制成,为区别于利用化工皂基制皂,也被叫做“冷制皂”,因为制作过程不用加热。还可以加入各种香药或精油,若能根据香药或精油的药理药性合理配伍后再添加,就做成了真正的“香皂”,相较于当今的各种化工皂,特别适合妇女儿童使用。
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