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解表药middot生姜

  解表药发散风寒药生姜中药图片生姜原态生姜药材生姜饮片别名

姜根、姜、百辣云、钩装指、因地辛、炎凉小子

英文学名

RhizomaZingiberisRecens,Ginger

处方用名

生姜(用新鲜者)

药用

本品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officinaleRosc.的新鲜根茎。各地均产。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切片,生用。

性味

辛,微温

归经

归肺、脾、胃经。

功效

1.解表散寒:外感风寒表证(桂枝汤);

.温中止呕:胃寒呕吐证(小半夏汤);

3.化痰止咳:风寒咳嗽痰多证(杏苏散、止嗽散);4.解鱼蟹毒。

临床应用

1.风寒感冒。本品辛散温通,能发汗解表,祛风散寒,但作用较弱,故适用于风寒感冒轻证,可单煎或配红糖、葱白煎服。本品更多是作为辅助之品,与桂枝、羌活等辛温解表药同用,以增强发汗解表之力。.脾胃寒证。本品辛散温通,能温中散寒,对寒犯中焦或脾胃虚寒之胃脘冷痛、食少、呕吐者,可收祛寒开胃、止痛止呕之效,宜与高良姜、胡椒等温里药同用。若脾胃气虚者,宜与人参、白术等补脾益气药同用。3.胃寒呕吐。本品辛散温通,能温胃散寒,和中降逆,其止呕功良,素有“呕家圣药”之称,随证配伍可治疗多种呕吐。因其本为温胃之品,故对胃寒呕吐最为适合,可配伍高良姜、白豆蔻等温胃止呕药。若痰饮呕吐者,常配伍半夏,即小半夏汤(《金匮要略》);若胃热呕吐者,可配黄连、竹茹、枇杷叶等清胃止呕药。某些止呕药用姜汁制过,能增强止呕作用,如姜半夏、姜竹茹等。4.肺寒咳嗽。本品辛温发散,能温肺散寒、化痰止咳,对于肺寒咳嗽,不论有无外感风寒,或痰多痰少,皆可选用。治疗风寒客肺,痰多咳嗽,恶寒头痛者,每与麻黄、杏仁同用,如三拗汤(《和剂局方》)。外无表邪而痰多者,常与陈皮、半夏等药同用,如二陈汤(《和剂局方》)。此外,生姜对生半夏、生南星等药物之毒,以及鱼蟹等食物中毒,均有一定的解毒作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

煎服,3~9g,或捣汁服。

使用注意

本品助火伤阴,故热盛及阴虚内热者忌服。

方剂举例

生姜半夏汤(《金匮要略》):生姜、半夏。治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心中愦愦然者。

文献摘录

1.《名医别录》:“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药性论》:“主痰水气满,下气;生与干并治嗽,疗时疾,止呕吐不下食。”3.《医学启源》:“温中去湿。制厚朴、半夏毒。”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挥发油,油中主要为姜醇、α-姜烯、β-水芹烯、柠檬醛、芳香醇、甲基庚烯酮、壬醛、α-龙脑等,尚含辣味成分姜辣素。.药理作用:生姜能促进消化液分泌,保护胃粘膜,具有抗溃疡、保肝、利胆、抗炎、解热、抗菌、镇痛、镇吐作用。其醇提物能兴奋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心脏。正常人咀嚼生姜,可升高血压。生姜水浸液对伤寒杆菌、霍乱弧菌、堇色毛癣菌、阴道滴虫均有不同程度的抑杀作用,并有防止血吸虫卵孵化及杀灭血吸虫作用。3.临床研究:①生姜30g,炮附子6g,补骨脂1g,敷脐,治疗小儿遗尿5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江苏中医杂志,,():封三)。②鲜姜片外贴内关穴,可以预防晕车(大众医学,,(9):7)。③将生姜榨汁外用,治疗水火烫伤,无论水泡已破、未破均获效(新中医,,():)。④新鲜生姜去皮,切成1~mm薄片,直接外敷于硬结处,每日3次,每次1-小时,配合理疗,治疗臀部注射后硬结3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中国民间疗法,,9():63)。⑤桂枝生姜汤熏洗治疗肩手综合征3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方法:将生姜切成厚约0.3cm片,约0~30片,用白酒炒热,然后以热姜片摩擦肩部、手腕、手指等疼痛或活动不便之部位,擦至局部红润为止,但注意勿擦破皮。然后以桂枝50g,姜片煮沸熏蒸局部约30min,再用纱布包裹残余热药渣热敷局部到药渣冷却为止。每日依上法治疗1~次(中医外治杂志,,10():31)。此外,生姜还可用治急性细菌性痢疾、蛔虫病、面瘫、牙痛、关节炎、脂溢性皮炎、白癜风、腰麻和硬膜外麻醉术后尿潴留、损伤性腹胀等病。

附药

1.生姜皮:为生姜根茎切下的外表皮。性味辛、凉。功能和脾行水消肿,主要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煎服,3~10g。.生姜汁:用生姜捣汁入药。功同生姜,但偏于开痰止呕,便于临床应急服用。如遇天南星、半夏中毒的喉舌麻木肿痛,或呕逆不止、难以下食者,可取汁冲服,易于入喉;也可配竹沥,冲服或鼻饲给药,治中风卒然昏厥者。用量3~10滴,冲服。

小科普中草药的炮制

炮制,又称炮炙,是药物在制成各种剂型之前对药材的整理加工以及根据医疗需要而进行加热处理的一些方法。

炮制的目的,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1、消除或减少药物的毒性、烈性和副作用:如生半夏、生南星有毒,用生姜、明矾脆制,可解除毒性;又如巴豆有剧毒,去油用霜,可减少毒性。

、改变药物的性能:如地黄生用性寒凉血,蒸制成熟地则微温而补血;何首乌生用润畅通便、解疮毒,制熟能补肝肾、益精血。

3、便于制剂和贮藏:如将植物类药物切碎,便于煎煮;矿物类药物煅,便于研粉。又如某些生药在采集后必须烘焙,使药物充分干燥,以便贮藏。

4、使药物洁净、便于服用:如药物在采集后必须清除泥沙杂质和非药用的部分;有些海产品与动物类的药物需要漂去咸味及腥味等。

炮制的方法,常见的有下列十多种:

1、洗:是将原药放在清水中,经过洗涤去净药物表面的泥沙杂质,从而达到洁净卫生的目的。应注意浸洗的时间不要边长,以防止有效成分溶于水中。

、漂:将有腥气(如龟板、鳖甲、乌贼骨)或有咸味(如昆布、海藻)或有毒性(如乌头、附子)的药物,可利用多量清水反复浸漂,经常换水,则能漂去这些气味或减少毒性。

3、泡:就是用药物汁水浸泡以减低原药的烈性或刺激性,如用甘草水泡远志、吴莱萸。

4、渍:就是在药物上喷洒少量清水,让水分渐渐渗透而使药物柔软,便于切片。某些药物浸泡后药性易于走失的,宜用此法。

5、水飞:水飞是研粉方法之一,适用于矿石和贝壳类不易溶解于水的药物如朱砂等,目的是使药物粉碎得更加细腻,便于内服和外用。在水飞前先将药物打成粗末,然后放在研钵内和水同研,倾取上部的混悬液,然后再将沉于下部的粗末继续研磨,这样反复操作,研至将细粉放在舌上尝之无渣为度。水飞并可防止粉末在研磨时飞扬,以减少损耗。

6、煅:煅的作用主要是将药物通过烈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它质地松脆,易于粉碎,充分发挥药效。

直接火:适用于矿石和贝壳类不易碎裂的药物如磁石、牡蛎等。将药物放在铁丝筛网上,置于无烟的烈火中煅烧,煅的程度视药物性质不同而定。矿石类药物必须煅至红色为度;贝壳类药物则煅至微红冷却后呈灰白色。

焖煅(间接烧):少数体轻质松的药物如陈棕、人发等则适用焖煅法。即将药物放在铁锅内,另用较小铁锅覆上,用盐泥固封锅边,小铁锅上压一重物,不便漏气,置火上烧至滴水于小铁锅上立即沸腾,或以白纸贴于小锅上,当纸烤焦为止,待冷却后取出。

7、炒:炒是炮制加工中常用的一种加热法,是将药物放于锅内加热,用铁铲不断铲动,炒至一定程度取出。炒的方法如下:

清炒,不加辅料,用文火将药物炒至微焦发出焦香气味为度。

麸炒,将药物(饮片)加蜜炙麸皮同炒,拌炒至片子呈微黄色为度。

以上两种炒法,主要目的是缓和药性。加其它辅料拌炒,按用药的不同要求有酒炒、醋炒、姜汁炒等等。

炒炭,系用较旺火力,将药勿炒至外焦似炭、内里老黄色(或棕褐色)而又不灰化,俗称为“炒炭存性”,大多为增加收涩作用。

8、炮:炮与炒炭基本相同,但炮要求火力猛烈,操作动作要快,这样可使药物(一般须切成小块)通过高热,达到体积膨胀松胖,如干姜即用此法加工成为炮姜炭。

9、煨:煨的主要作用在于缓和药性和减少副作用。常用的简易煨法是将药物用草纸包裹二、三层,放在清水中浸湿,置文火上直接煨,煨至草纸焦黑内熟取出,煨生姜就是用此法。

10、炙:是将药物加热拌炒的另一种方法。常用的有:

蜜炙:即加炼蜜拌炒。先将铁锅、铲刀用清水洗净拭干,烧热铁锅,倒入炼蜜,待蜜化烊略加清水,然后放入药片反复拌炒,炒至蜜汁吸尽,再喷洒少许清水炒干,使药物不粘手为度。例如炙紫苑、炙兜铃、炙黄耆、炙甘草等。药物用蜜炙,是取它润肺、补中及矫味的作用。

砂炙:用铁砂与药物拌炒称为砂炙。先将铁砂炒热呈青色,倒入药物拌炒,至松胖为度,取出,筛去铁砂。例如山甲片、龟板、鳖甲等经过砂炙后变成松脆,易于煎取药汁,或研粉制丸。

11、烘与焙:烘与焙同样是用微火加热使之干燥的方法。

1、蒸:利用水蒸气蒸制药物称为蒸。它与煮不同之点是须隔水加热。蒸的作用,主要能使药物改变其原有性能,如生大黄有泻下之功,经蒸制成为熟大黄,在临床上主要用它清化湿热、活血袪瘀的作用。另外,还有矫味作用,如女贞子、五味子经过蒸制能减少其酸味。

13、煮:是将经过整理及洗净的原药,放在锅内用清水与其它辅助药料同煮至熟透。如附子、川乌与豆腐同煮可减少毒性。

14、淬:将药物加热?烧后,趁热投入醋或其它药物所煎的浓汁中,使之充分吸收入内,这种方法叫做淬。如灵磁石、代赭石用醋淬,制甘石用药汁淬。淬的作用,除能使被淬的药物酥松易于粉碎外,还因药汁的吸收会改变其性能。

《本草蒙筌》:“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而软坚,用醋注肝而住痛,童便制除劣性而下降,米泔制去燥性而和中,乳制润枯生血,蜜制甘缓益元,陈壁土制……以补中焦,麦麸皮制抑酷性勿伤上膈,乌豆汤、甘草汤渍曝,并解毒致令平,羊酥油,猪脂油涂烧,咸渗骨容易脆断……”

往期回顾

解表药发散风寒药:麻黄、桂枝、紫苏叶

下期更新:香薷

中西医临床医学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undelvyou.com/fbfw/125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